「他發燒了一直在發抖。」
「他發燒了,手腳好冰冷。」
「他發燒了會不會燒壞腦袋?」
「退燒用塞劑效果會不會比較好?」
一般家庭建議備有「電子體溫計」,國內已經禁止販售水銀溫度計。常用的不外乎耳溫槍、額溫槍,建議應該定期校正,以免失去準確性。
運動、長時間陽光照射、穿太多衣服等因素會提高體溫,除去這些因素並休息15至30分鐘後再測量體溫才較準確。
發燒的定義為中心體溫 ≥ 38°C。肛溫和耳溫較接近中心體溫。
中心體溫介於37.5°C至38°C時,可能正常也可能是低度發燒,必須參考前後測量的體溫與其他臨床現象判斷,是否真的是發燒。
人體有個體溫調控中樞叫做「下視丘」,一般是因為發炎反應造成。發炎反應藉由巨噬細胞(macrophage)等免疫系統細胞分泌多種細胞激素(cytokine),作用在下視丘引起體溫定位點的上升。
有個情況叫體溫過高 (hyperthermia),這時候體溫定位點並未上升,但中心體溫超過38°C。例如在炎熱的環境下穿太多衣服、把嬰兒包得太緊、散熱不佳、運動、中暑等。
發燒的生理反應
當體溫定位點上升的時候,人體覺得寒冷,可能會出現寒顫 (shivering) 現象以增加熱量,這就是發燒時常有發抖的現象。此時周邊的血管收縮以減少熱量喪失,於是會出現四肢冰冷。
發燒對於人體的影響
一些免疫學的研究顯示適度發燒可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,適度的發燒對生物有益。
發燒的時候需要產生多餘的熱量,所以會增加氧氣消耗量、二氧化碳製造量與心臟輸出量,所以本身有些慢性疾病的病人身體負擔會加重,醫師針對這類病人會較積極退燒。
部分6個月至6歲的小孩可能因為發燒而導致熱痙攣 (febrile convulsion)。
除非是腦炎、腦膜炎等直接影響腦部的疾病,41度C以下的發燒並不會對病人腦部或其他器官造成直接傷害,所以一般的孩子發燒不會燒壞腦袋。
非發炎反應引起的體溫過高(hyperthermia)均可退燒。
除了以下特殊情形外,發燒不一定需要使用退燒藥,尤其體溫並未超過39°C以上時。
有以下情形的發燒病患,體溫超過38°C以上時建議退燒:
A. 慢性肺病、成人型呼吸窘迫症候群
B. 有心臟衰竭之心臟病或發紺性心臟病
C. 慢性貧血
D. 糖尿病與其他代謝異常
E. 重神經肌肉疾病,曾有熱痙攣 (febrile convulsion)或曾有癲癇發作的神經系統疾病
F. 孕婦
G. 其他因為發燒而有不適症狀者
如果兒童因為發燒合併頭痛、酸痛、心跳加快、寒顫等狀況時,可以考慮適度退燒。
退燒的方法
主要分為藥物退燒法、物理退燒法、靜脈注射點滴液或口服補充水分。
藥物退燒法最為常用,特別是乙醯胺酚(acetaminophen),副作用少,一般四個小時便可使用一次。此外非類固醇發炎抑制劑 (nonsteroidal anti-inflammatory drugs,NSAID)也常用來退燒,退燒效果好,但是副作用較容易胃部不適,對有腎臟疾病、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要更謹慎使用。退燒效果不夠好時,乙醯胺酚和非類固醇發炎抑制劑可交替使用。
同樣退燒藥成分的口服藥物與肛門塞劑,其退燒效果沒有明顯差異,建議兒童優先使用口服製劑。
如果看到最後,相信前面五個常見的發燒疑問,大家都能回答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