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燒雖然常見,但在這些小寶寶上並不單純。當醫師講出:「寶寶需要抽血、安排檢查並住院。」家長反應都不捨及訝異,只是發燒而已,寶寶今天活力不錯、餵奶時也都吃得很好,為什麼要住院!? 這些寶寶才剛脫離媽媽的保護,免疫系統還不成熟,發燒是值得注意的大事。在沒有疫苗保護、衛生及醫療缺乏的年代,新生兒發燒常致死。所以從當時開始寶寶滿月,是值得慶賀的事。
到了現代對這些狀況越來越瞭解,有更多、更好的處置,前輩醫師們也從經驗得到小寶寶中發燒可能潛藏嚴重感染,醫療人員要及早介入來幫助他們,現在幾乎都能提早發現、治療。
新生兒發燒而沒外觀不適,仍有7%的機會有嚴重的細菌感染
小寶寶發燒合併嚴重感染是很危險的情況,少數有可能接受積極治療後仍遺留併發症,甚至死亡的情況發生。尤其是一個月以下的新生兒,發現發燒時建議盡快就醫,讓兒科醫師評估及安排。兒科的教科書 (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) 便寫著一段:「新生兒發燒而沒外觀不適,仍有7%的機會有嚴重的細菌感染。這些嚴重的細菌感染包括菌血症、腦膜炎、肺炎、骨髓炎、細菌性關節炎、腸炎以及泌尿道感染。」
醫師除了詳細瞭解病情、做身體評估,還會進行的檢查包括抽血、驗尿、也可能會安排X光及腰椎穿刺等檢查。特別是針對一個月內的新生兒,國外的指引建議做腰椎穿刺,以及早診斷「中樞神經感染」。
醫師除了詳細瞭解病情、做身體評估,還會進行的檢查包括抽血、驗尿、也可能會安排X光及腰椎穿刺等檢查。特別是針對一個月內的新生兒,國外的指引建議做腰椎穿刺,以及早診斷「中樞神經感染」。
腰椎穿刺是爸媽較不清楚以及擔心的檢查,台語稱「抽龍骨水」,需要在消毒、定位後,將針從腰椎放入來抽取脊髓旁的腦脊髓液來及早診斷「中樞神經感染」。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大都能避免,透過消毒和選取適當的位置,幾乎不會發生感染和神經損傷。腦脊髓液也會再生,抽取後只是短暫減少。醫師花不少時間來解釋並完成檢查,是因為小寶寶發燒不容忽視。
在我兒科訓練過程中,大部分的寶寶接受處理後都能順利出院,但也遇過少數中樞感染,需要較長時間的抗生素治療,甚至要手術輔助,也有極少數出現嚴重的敗血症,難以挽回。
一到三個月大的寶寶,出現嚴重感染的機會較一個月以下的寶寶低一些,但仍有較高風險。目前醫學研究發展出不同的診療指引,來幫助判斷嚴重感染的風險高不高,有些研究也建議作腰椎穿刺來評估。父母要切記發現這些出生不久的寶寶發燒時,儘快就醫。醫療人員受過較長時間的訓練,能及早幫助寶寶。
那超過三個月的小朋友發燒怎麼辦呢? 漸漸長大的小朋友的免疫系統會漸漸成熟,但不到一歲的小朋友發燒還是由醫師評估過比較安心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